索尼為什麽不做OLED電視?這似乎成為了采訪索尼視覺產品公司高層時的一個例行問題。
曾幾何時,電視四大廠三星、LG、索尼、鬆下均在CES2013上發表了自己的OLED電視產品,然而最終隻有LG一家堅持了下來。三星改弦易轍,麵對大尺寸OLED量產的重重難關,決定讓液晶再苟活一段時間。

(索尼在CES2013上展示的4K OLED原型機)
索尼與鬆下在各自發表世界首款4K OLED原型機後一拍兩散,解除OLED技術合作協議,曾讓韓國人震驚不已的“日本榮光”就這樣石沉大海再無蹤跡。
但正如螳臂擋車所寓意的那樣,液晶已然無法阻擋OLED的前進步伐。LG Display甘願承受巨虧的風險,也要發展OLED電視。三星則躊躇不定,盡管沒有在本屆CES上發表OLED電視,但擴大大尺寸OLED的投資已成事實。就連一貫以頑固著稱的日本人,也有了自己的第一台量產OLED電視產品CZ950。但它出自鬆下,而非索尼。


(搭載Slim Backlight Drive的索尼X93D電視)
在CES2016上,索尼電視新品的核心技術是“動態背光係統-精英版(Slim Backlight Drive)”。它本質上是一種對背光係統的革新,做到在機身薄型化的前提下仍能實現媲美矩陣式背光的效果,同時還能滿足HDR所需的高亮度與高對比度。


(索尼Backlight Master Drive技術演示,左為背光模組開關展示)
另一項索尼背光技術“動態背光係統-大師版(Backlight Master Drive)”則是直下式LED背光的加強版,使用了超高密度矩陣式背光源,據稱其背光分區已經達到1000以上。分區數越多,代表電視所能控製的背光數量也越多,則能夠更好地照顧到深邃的黑位以及明亮的白色。
但背光技術也好,廣色域技術也罷,這些都是非自發光的液晶電視拚命模仿自發光電視的產物。它們隻能為液晶電視續命一時,卻做不到千秋萬世。
隻是索尼目前還能有足夠的底氣說,OLED的技術工藝仍然達不到他們對“高畫質”與“大尺寸”的要求。
根據索尼在北美的銷售情況,他們發現4K產品已經占據了70%左右的銷量。在屏幕尺寸方麵,55吋是主流,而65吋和75吋的需求在迅速增加。索尼預計會加大75吋產品的研發和生產。

(索尼視覺產品公司總裁高木一郎)
在附加值方麵,索尼視覺產品公司總裁高木一郎透露,在美國利潤最高的是75吋及以上的產品;中國的情況與美國大致相同;歐洲為55至65吋;日本則更小,為49至55吋。
索尼的言下之意是:並不是OLED電視不好。隻是在同時滿足4K與大尺寸的前提條件下,還是液晶技術更為成熟且便宜。而且如今索尼也已經開發出Backlight Master Drive這樣OLED所做不到的新技術,OLED的必要性存疑。
在完成中期企業戰略後,索尼CEO平井一夫聲稱公司將轉守為攻。“為消費者打造令人感動(Be Moved)的產品”這一目標不會改變,同時索尼將更注重利潤而非市場規模的擴大。在這一宗旨下,索尼會優先發展成熟的液晶技術而非OLED是情有可原的。隻是如今的液晶電視仍能帶給人們感動嗎?這點也同樣存疑。

(索尼在CES2012上展示的55寸Crystal LED電視原型機)
幸好高木一郎並沒有完全封殺推出OLED電視的可能性,索尼一直在研究OLED方案,並未放棄。另外值得慶幸的是,索尼曾在CES2012上展示過的Crystal LED電視,在多年沉寂後終於由高木一郎親口承認,索尼仍在內部並行研究這一方案。Crystal LED是一種無機LED電視技術,與有機LED(OLED)相對。由於采用了無機材料,因此壽命比OLED更長,也不存在氧化現象。
高木一郎認為,液晶與OLED沒有誰替代誰的說法,OLED麵板不過是電視的一個部件而已。不知高木總裁的這番話,究竟是指隻要完成OLED麵板的量產,OLED電視的製造對於索尼來說並不困難,還是索尼不排除向其他廠商采購OLED麵板而非自主生產的可能?
無論如何索尼如今重視市場規劃並針對性地推出產品,這點無可厚非。但在友商紛紛倒向OLED陣營的今天,OLED電視的問題關乎索尼究竟是想做“技術的索尼”還是“市場的索尼”。盡管在很多人心裏,這早已有了答案。
(责任编辑:娛樂)